您的位置: 首页 / 走进清涧 / 民俗风情 >
    当前位置:首页 / 走进清涧 / 民俗风情 

    秧歌引路众人随 热闹最是“转九曲

    发布时间:2014-06-18 09:32:43 来源: 榆林日报 作者: 王明程 责任编辑:邓世荣
     
    转九曲,俗称“九曲秧歌”,也称“转灯”。是陕北农村千百年来举行的祭祀活动。是原生态的民俗文化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渐渐演变成了民间的喜庆游艺活动。
    一旦确定连转三年
        转九曲源自于殷纣时期三仙岛的云霄、琼霄、碧霄三位娘娘为兄报仇在西歧布下的“九曲阵”演绎而来。通常在每年的正月举行,具体时间由举办的村子确定,一经确定就必须在每年的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举行,而且要连转三年不得随意更改。
        转 九曲的灯场设在村内又大又宽敞的平地上。以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、太阴、太阳、罗侯、计都九个星宿布阵,行成一个迷宫式的城廓方阵。栽灯场的材料用高粱杆或 葵花杆裁剪而成,其长度和布阵的宽度以场地的大小来定,可大可小,可宽可窄。但必须是横竖各栽十九行,共三百六十一根,代表全年的天数。每段连接处的杆上 放上用土豆和萝卜剜成的灯碗倒上植物油,放上棉花灯捻后罩上五颜六色的彩纸。
        改革开放后,随着经济好转,电灯泡代替了油灯。灯场栽扎完毕,在进出门囗贴上对联,插上彩旗,挂上灯笼。并在场子附近空地上用布或席子围个“神堂”,设个“灯山”,在供桌上放上香烛之类的祭品祭奠神灵。
        转灯一般按五个步骤进行
        夜幕降临后,点亮全部油灯,转灯按五个步骤开始进行:
        一是设彩门接秧歌,烘托气氛。转灯之前邻近村子闻讯后会主动送来秧歌,主办方就在灯场前设立三道可移动的彩门(通称三彩),每道彩门前双方秧歌队的伞头要一问一答互表敬意,若能对答如流即可通过,否则就得重唱,直至博得围观者们的喝彩才能逐一通过三道彩门。
        二是舞动秧歌,祭拜神灵。秧歌通过彩门后,由伞头率领秧歌队先在神堂前翩翩起舞,并唱恭请各路神仙的秧歌,请诸神腾云驾雾俯瞰和保佑转灯顺利进行。
        三 是依次行进,各有所求。转灯时秧歌队在前引路,转灯的人群依次进入后观灯赏景,喜笑颜开,搀老携幼,步步紧跟。灯场上锣鼓喧天,唢呐声声,爆竹齐鸣,烟花 升腾。缓缓而行的人流与绚丽多彩的灯光相映成趣,如梦如幻。刹那间许愿的、求财的、求官的、求子的个个双手合十,念念有词。古朴、恬淡的山村此刻焕发了全 新活力。
        四是“偷灯”祈福,如愿以偿。转灯尚未结束,就开始偷灯。传说转灯时偷回的油灯可以保佑平安吉祥,六畜兴旺。没有孩子的偷灯就可以生孩子。由于现在改成五彩灯泡不易偷走,便在放灯处专门插上红蜡烛默许人们去偷。蜡烛偷得越多越红火,偷得越多越吉庆。
    五是送神归堂,迎喜接福。请神自然还得送神归。转灯进入尾声后再由秧歌队以请神的同样礼仪送神归堂,恭候赐福。直到欢快的秧歌收起了伞头宣告转灯结束,人们还游兴未尽,一步三回头地拖着沉重的脚步慢慢地离开灯场。
     
    编辑/邓世荣
    打印分享

    扫一扫

    在手机上看

    承办/维护:清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

    电话:0912-5212001  邮编:718399

    地址:清涧县秀延街道办人民路7号

    陕ICP备16016347号

    网站标识码 6108300001

    陕公网安备 61083002000109 号